台灣美術.二戰前後 繪畫風格研究展
台灣近代百年西洋美術歷史之演化,在二次大戰前(1945)大約經過三個階段的風格變化,這次展出呈現三個主題,正好做為研究台灣美術,從最早初期作品畫風發展的軌跡,採取另一個角度,重建台灣美術歷史,珍貴作品的樣貌。 第一個主題,是水平線上的風景畫 (由下望上的構圖),展出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 Kinichiro Ishikawa (1871-1945),從英國帶來台灣最早的一幅作品之一,以及日本茨城縣潮來水鄉寫生之作。這是台灣美術接軌西方,歐風東漸,受歐洲繪畫潮流影響之起點,開始有了源頭,並發展出傳授台灣前輩畫家們的創作風格,展場上有李澤藩 Lee Tze-Fan (1907-1989)的「畫鄉最美」-系列作品,內容從1926年到1945年的6件精彩作品以及最後一張遺作(1989),觀眾可以看到其繪畫風格,大體上將構圖中的水平線拉低,留出大片天空,表現歐洲當時從十九世紀古典走向二十世紀大自然戶外風光景色(參閱英國泰納 J.M. William Turner 大師作品)。而郭柏川 Kuo Po-Chuan 在「北京郊外」一景(1941),最能表現從古典主義轉化成印象派畫風之具體代表。其他受教學生如倪蔣懷(1894-1943)、藍蔭鼎 Ran In-Ting (1902-1979)及一盧會會員黃奕濱之「林家花園」(昭和17年1942) (1906-1983日名深川亦彬)等均有珍貴作品,首次展出。 第二個主題,是平行寫生之近景(近距離寫真),如陳進 Chen Chin (1907-1998)的櫻粟花下圖(1927),及台灣婦女之美(膠彩畫),李石樵 Lee Shih-Chiao (1908-1995) 的台中公園(油畫 1936年),楊三郎 Yang San-Lang (1907-1995)首次登陸歐洲之「巴黎風景」,黃土水 Huang Tu-Shui (1895-1930)的水牛雕塑,林玉山 Lin Yu-Shan 的北京狗(水墨),郭雪湖 Kuo Hsuen-Hu (1908-2012)的葡萄及三彩船,以及蕭如松 Hsiao Ju-Sun 的「茶花」。這些作品,不外人物、靜物、花卉、風景等,風格逐漸融入東洋及水墨,受到日本及中國大陸之影響。 第三個主題,是俯視鄉土足跡(由上看下的構圖),熱愛土地,此類作品,描繪的天空漸次縮小,大部分作品,表現在鄉土街道或房舍配以台灣人物景點,如陳澄波Chen Cheng-Po (1985-1947)的嘉義蘭井街住家前「溪谷」(1942),則描繪台灣高山峻嶺及溪流,構圖上只留一小片天空。李梅樹 Li Mei-Shu (1902-1983)的「海邊裸女」(1938年第四回臺陽展出品),海平線拉高到上方,持花女(1940年第三回府展,也是日本奉祝2600年紀念展,或台日文化獎)。陳植棋 Chen Chih-Chi (1906-1931)的「廟前巷口」(1928) 最具土地的色彩,天空也只留一小片空間。洪瑞麟 Hung […]
A Research Exhibition: Taiwan Fine Arts Painting Styles Prior and Posterior to World War II
There may exist three stages of style changes in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art history in Taiwan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prior to the Second World War (1945). Showcasing three themes, this exhibition presents and studies the course of early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styles in Taiwan’s fine arts and reconstructs manifestations of precious artworks in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