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台灣美術.二戰前後 繪畫風格研究展

by Haun-Hsien Liu • 22/05/2020

台灣近代百年西洋美術歷史之演化,在二次大戰前(1945)大約經過三個階段的風格變化,這次展出呈現三個主題,正好做為研究台灣美術,從最早初期作品畫風發展的軌跡,採取另一個角度,重建台灣美術歷史,珍貴作品的樣貌。 第一個主題,是水平線上的風景畫 (由下望上的構圖),展出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 Kinichiro Ishikawa (1871-1945),從英國帶來台灣最早的一幅作品之一,以及日本茨城縣潮來水鄉寫生之作。這是台灣美術接軌西方,歐風東漸,受歐洲繪畫潮流影響之起點,開始有了源頭,並發展出傳授台灣前輩畫家們的創作風格,展場上有李澤藩 Lee Tze-Fan (1907-1989)的「畫鄉最美」-系列作品,內容從1926年到1945年的6件精彩作品以及最後一張遺作(1989),觀眾可以看到其繪畫風格,大體上將構圖中的水平線拉低,留出大片天空,表現歐洲當時從十九世紀古典走向二十世紀大自然戶外風光景色(參閱英國泰納 J.M. William Turner 大師作品)。而郭柏川 Kuo Po-Chuan 在「北京郊外」一景(1941),最能表現從古典主義轉化成印象派畫風之具體代表。其他受教學生如倪蔣懷(1894-1943)、藍蔭鼎 Ran In-Ting (1902-1979)及一盧會會員黃奕濱之「林家花園」(昭和17年1942) (1906-1983日名深川亦彬)等均有珍貴作品,首次展出。 第二個主題,是平行寫生之近景(近距離寫真),如陳進 Chen Chin (1907-1998)的櫻粟花下圖(1927),及台灣婦女之美(膠彩畫),李石樵 Lee Shih-Chiao (1908-1995) 的台中公園(油畫 1936年),楊三郎 Yang San-Lang (1907-1995)首次登陸歐洲之「巴黎風景」,黃土水 Huang Tu-Shui (1895-1930)的水牛雕塑,林玉山 Lin Yu-Shan 的北京狗(水墨),郭雪湖 Kuo Hsuen-Hu (1908-2012)的葡萄及三彩船,以及蕭如松 Hsiao Ju-Sun 的「茶花」。這些作品,不外人物、靜物、花卉、風景等,風格逐漸融入東洋及水墨,受到日本及中國大陸之影響。 第三個主題,是俯視鄉土足跡(由上看下的構圖),熱愛土地,此類作品,描繪的天空漸次縮小,大部分作品,表現在鄉土街道或房舍配以台灣人物景點,如陳澄波Chen Cheng-Po (1985-1947)的嘉義蘭井街住家前「溪谷」(1942),則描繪台灣高山峻嶺及溪流,構圖上只留一小片天空。李梅樹 Li Mei-Shu (1902-1983)的「海邊裸女」(1938年第四回臺陽展出品),海平線拉高到上方,持花女(1940年第三回府展,也是日本奉祝2600年紀念展,或台日文化獎)。陳植棋 Chen Chih-Chi (1906-1931)的「廟前巷口」(1928) 最具土地的色彩,天空也只留一小片空間。洪瑞麟 Hung […]